改变用户习惯是个伪命题?
有一个问题,如何改变一个人的习惯?
相信,如果你看过一些鸡汤,坚持21天,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习惯。
因为,量变到质变。
那么,如何改变一个群体的习惯?
以前,有一件事情,让我很有挫败感。
这件事情呢,估计很多人都经历过,劝说辛勤的老一辈,很多事情要看开些。
但很难奏效。
毕竟,一辈子的观念及习惯,岂是几番言语能够改变了的?
后来,我发现,压根用不着那么多唇舌。
给他/她一部手机,装上微信,教会他/她如何使用微信,就妥了。
君不见,现在老年人玩微信,也是遛遛的很。
不管是真鸡汤,毒鸡汤,谣言啥的,转的不亦乐乎。
因为,我们总是容易被第三方的言语打动,毕竟,那是“专家”,“权威”。
不仅仅是观念,连作息习惯,都能发生改变。
润物细无声。
彻底改变一个人,往好的方面,想不出很奏效的途径;往不好的方面,貌似有2个,一个赌博,一个吸毒。
据说,赌博和吸毒,到了一定程度,会彻底失去底线;失去正常人的思维逻辑,做出任何出格的事情,任何谎话都不足为奇。
如此一看,改变一个人的习惯,契合人内在的本性是一个很好的方法,比如,好逸恶劳,迷信专家。
所以,沉迷游戏的,传销洗脑的,也大体如此吧。
观察到,能改变群体习惯的,还有另外一种方式,通过趋利避害,要么激发群体的需求。
最近发生的事情,莫过于互联网支付了。
前两年,滴滴快的烧钱补贴大战,支付宝/微信的红包大战,愣是将大家带钱包出门的习惯给改变了。
共享单车,也在逐步改变很大一部分群体的出行习惯,身边不少的朋友都习惯单车+地铁出行了。
为了这两个群体习惯,花费了多少投资人的资金,这天量,就不用说了吧。
可见,趋利避害,如果没有足够的诱惑,或者程度不明显,那只有量变到质变了。
HW的任正非说,领先半步是先进,领先三步成先烈。
所以,能引领潮流,改变群体的,事后看,是NB不已的公司。
当然,最先动作,尸骨无存的,也是SB不已的公司。
君不见,改朝换代最后登鼎的,往往不是最先揭竿而起的。
第一个吃螃蟹的,往往收益最大。
这种毒鸡汤,不知为啥那么多人深信不疑。
视窗、鼠标都不是微软最先发明的,电容屏也不是乔老爷最先用的。
这也是很多公司,希望老的产品在新的市场大放异彩,即寻找蓝海市场。
可惜,这个跟第一个吃螃蟹的原理,别无二致。
如果能成,大概率不会是发现一个全新的市场,而是因为市场引入了搅局者,从而获得了机会。
改变一个群体的习惯,真实感受,太难了,即使能预见最终的结果,但过程会无比曲折。
比如,我们所从事的呼叫中心市场。
我们做的一个运营型产品,一套系统,对多个呼叫中心客户提供服务,即典型的SaaS服务。
这个市场,整个群体习惯的商务模式是赚取话费差价利润。
因为国家政策的变化,线路紧缺,长远看,可以预见,话费模式必定萎缩,服务模式一定会逐步兴起。
公司2014年成立的时候,我们就能感知这一点,但知道机会还没到。
2016年下半年线路紧张,我们推测,量变的力量正在积累。
接近1年过去了,感觉也许到了一个时间点,所以,我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《明天会更好(下):“负成本”呼叫中心》,里面甚至将服务收费模式的商务模式的数学模型都整出来了。
然而,最近我做的调研发现,大部分合作伙伴,依然不接受这种模式,很多直接表示,不会去尝试。
嗯,作为一个小公司,我们没有实力去补贴烧钱直至群体的习惯改变,那就只得继续等待量变的积累。
又比如,去年观察到线路形式,预感到卡线机会的到来,心中推测以后的卡线经营,应该会有3种典型模式,并于今年3月写了《线路不够,卡线来凑?》。
但直到如今,我发现依然是话批落地模式最为主流。不过,慢慢的,基于运营系统之上,已经有设备租用及用户自建的苗头呈现了。
量变到质变,没变之前,是煎熬。
欢迎分享。
本文出自 跬步正酣,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。
本文永久链接: http://www.unccc.com/?p=7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