干货:多年家长会的唯一收获
进入正题之前,做个小调查。
对你影响最大的老师,你的第一反应是谁?
玩的要好的同学/朋友,印象最深的那一位是谁?
让你刻骨铭心的那段感情,对你的影响大么?
为人父母,快10年了,参加了不少家长会,基本没啥收获。
都是老生常谈,对育儿方面的指导,没有太大用处。
道理都对,都懂,但要么是已经这样做了,要么就是无法坚持,无法落实。
市面上,教你育儿的书籍,汗牛充栋,专家有专家的观点,育儿成功的家长也有他们的观点,可那是别人家的孩子,往自己孩子身上套,咋就不灵了呢?
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,不幸的家庭总有不同的不幸。
谁说不是呢?
没有哪两个家庭是一样的,也没有哪两个孩子是一样的,独立个体的经验,能拷贝的真心不多。
有些事情,没有假设,无法验证,反悔无用。
育儿莫过于此。
昔孟母,择邻处。
百度了一下孟母三迁的典故:
孟子的母亲,世人称她孟母。孟子小时候,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,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,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。他的母亲说:“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。”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,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。母亲又想:“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。”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。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。孟母说:“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。”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。等孟子长大成人后,学成六艺,获得大儒的名望.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。
说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。
以今人的道德观点,暂且不论孟母对不同职业的歧视,就培养的目标来讲,孟母为了孩子,能够搬家3次,换做今人,怕是能做到的不多吧。
而且,不要跟孟母比困难,孟母三迁,是在孟父过世的背景下。
当然,开家长会,估计没有哪个老师会建议你家孩子转学的。
回到调查,我不知道对你影响最深的老师是谁,同学/朋友是谁,异性是谁,但我推测:
对你影响很大的老师大概率是小学老师。
你那同学/朋友,大概率是在初中或高中时代;
你那刻骨民心,印象/影响至深的感情,不是高中就是大学;单身汪也不要气馁,单恋也算。
心理学上是一个重要总结,人这一生中,影响一个人最深的,是有规律的,在幼儿期是父母,在儿童时代是老师,在少年时代是同学/朋友,在青年时代,是异性。
说的是人生中的重要他人。
这个在是有统计数据支撑的,是科学,不是鸡汤。
所以,我相信,这个有很高的准确率。
这个是我参加七八年家长会,唯一收获的知识,其级别大致如醍醐灌顶般。
今天这干货,总结起来,就这一句话:育儿,请重视他一生中的重要他人。
古语有云,三岁看老,你现在能理解了吧?
可惜,自家孩子的幼儿期已经过去,无法再来一遍。
但我曾经非常坚持的一点,现在看来无比正确:再苦再难,孩子不能离开父母抚养;父母在哪,孩子必须在哪,不得以任何理由将孩子丢给奶奶辈单独抚养。
前阵子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,农村留守儿童心智发展落后年龄,更是证明这一点。
所以,在孩子上学幼儿园/小学阶段,上最好的小学,远远比不上碰到一个好老师。
有的时候,我们无法选择校内的老师,但是,我们可以选择校外的老师,亲们,你努力过么?
初中阶段,你有没有从让孩子有怎样的同学,交怎样的朋友,这个角度去考虑问题?
青春期,教导孩子与异性相处,引导孩子形成怎样的择偶观,做父母的,考虑过么?
我相信,这些问题,父母肯定都考虑过,但是,我更相信,绝大部分父母对这几个问题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它真实的价值。
回想我们这一辈子,总是被各种各样的人影响着。在成年前,我们能接触怎样的人,父母是最大的影响因素。
昔孟母,择邻处。看起来,主要是换了居住环境,但细看,原来是离老师更近了。读书人那么多,为什么亚圣偏偏是孟子?
佩服伟大的孟母!
育儿道理千千万,千头万绪,条条重要,也就条条不重要。
但万变不离其宗,掌握核心要点,思想决定行动。
如果资源有限,那就好钢用到刀刃处。
分享完毕。
欢迎转载。
本文出自 跬步正酣,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。
本文永久链接: http://www.unccc.com/?p=7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