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商不够,智慧来凑
这本是句玩笑话,是我跟孩子他妈就孩子教育问题沟通的时候,无意间脱口而出。
事后想想,还真是蛮有道理。
走向社会后,一般跟智商相提并论的,是情商。
总有一种争论,到底是智商重要,还是情商对人的发展更重要。
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。
其中,有一个最不好判断的标准是,什么叫高情商?
有人说是察言观色的能力,有人说是投其所好的能力,有人说是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。
貌似还真没有特别的标准。
但判断智商就简单多了。
从小到大的各种标准化考试,还有各种学科类竞赛,是智商的高效率筛选器。
行就是行,不行就不行,基本无太大争议。
关键是,智商的分布,远比我们想象中来的夸张。
一般人认为,高智商与普通智商之间的区别,可能就是普通本科与985/211之间的区别了,再极端点,到清北就是极限了。
然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。
智商值如果不是对数处理的话,将清北与普通本科的平均智商的差距算作1,那么,清北学生中,极端高智商与普通清北相比,智商差距可能上百都不止。
据说很多高考状元到北大数院清华姚班之类的,与少数其他同学相比,都怀疑自己是智障。
智商的分布,没有公平可言。
超高智商出现的概率即使再小,在人类社会的庞大的基数上,也会层出不穷。
然而在科技大爆炸发展的三四百年来,能名留科技史的也没有太多。
有人说,人成熟的标志之一是,认识到父辈的普通,认识到自己的普通,认识到子女的普通。
在智商这个点,更加如此。
有个说法很传神,学霸考98分,那是实力,学神考100分,那是因为试卷只有100分。
其他的,各种名曰学渣、学酥、学水、学弱、学残等。
所以,自己的娃,是不是高智商,万中无一,或百万中无一,只要不蒙蔽双眼自欺欺人,大概还是会心中有数的。
怎么破?
好在普娃才是人间常态。
智商是天注定,后天只能在情商上想想办法了。
无论是察言观色,还是投其所好,抑或是控制情绪,这个是能教的会的?
估计除了家长的言传身教之外,只有社会捶打才学得会的了。
如果已经走向了社会,估计挨捶都未必能学得会。
所以,还真是,智商不够,智慧来凑。
智慧又该怎么定义呢?
我现阶段理解的智慧,是洞察世事做出选择的标准及能力,应该算是三观的范畴了。
内心认真的思考过后,我期待自己的孩子如果有这些“智慧”就好了,依次按难易程度排序。
首先,是要有勇气。
停在舒适区,只抱怨不行动,各路人生之中,太太常见了。
对于未知都会心生恐惧,而行动上走出的第一步,才是改变的开始。
改变是莫大的挑战,要有勇气。
鼓励挑战,敢于挑战,要呵护孩子宝贵的勇气。
坚持排第二位。
准确来说,应该是逆人性类的坚持,而不是躺平刷视频看小说类的坚持。
一件小事,做好很容易;但一辈子坚持做好很不容易。
比如,不迟到,守信用,一辈子坚持做好,即使在几十亿人中,都是凤毛麟角。
这个素质,在孩童阶段还相对容易培养;成年后再去培养就难以指望了。
低垂的果实,早就被摘去了,越来越卷的社会,多半也只剩挑战难度大的了,长期看不到结果,没有坚持,怎么行?
放弃很容易,选择那么多,为什么要坚持?
延迟满足是结果,坚持却是过程。
靠谱排第三位。
本质就是有始有终。
有句话说的很到位,大部分人的学生时代,不是在做学习计划,就是在调整计划重做学习计划的路上。
(目标)计划就是用来调整的。
有始有终,为什么这么难?
因为它就是很难,虽然看上去很容易。
一件小事,有始有终,很easy;人生中的每一件小事,都做到有始有终,却基本不可能。
所以,才要将有始有终训练成为一种习惯,才能逐步过渡到到长周期复杂的事情上。
接下来是积极的心态。
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,有阳必有阴,总盯着阴面,怎么可能积极阳光的起来?
阴阳相生,回避是无法回避的,怎么解?
言语是无力的,只有阳面的作用经常发生,才能形成正向反馈,也才容易形成积极阳光的性格。
如果总是在阴面被打击,除非天纵英才,否则怎么可能积极阳光的起来?
所以,在孩子成长的阶段,阳面多发生还是阴面多发生,本质是家长的选择(忽视也是一种选择)。
最后就是利他了。
换位思考,想他人多一分,想自己少一分。
但这个要求实在是太高了。孩子太小,缺乏阅历,很难真正理解什么叫利他。
家长的言传身教,估计才是更好的示范。
培养孩子如此,成年的我们,做人做事,又何尝不是如此呢?
一辈子,修行中。
本文出自 跬步正酣,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。
本文永久链接: http://www.unccc.com/?p=12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