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到年终总结时
不到一个月,就要到2025年了。
年终总结正当时。
对于年终总结这个事情,估计职场人整体是排斥的,但又心知肚明是必须要去做的。
毕竟这么些年来,期末考都成了肌肉记忆。
总结过去,展望未来,是主基调。
总结过去,无非就是说成绩,以及不足。
有人说过,无论部门最开始成立的初衷是什么,发展到一定阶段后,部门的工作重心之一,就是证明部门存在的必要性。
于各岗位,可能也不过如此。
年终总结,最基础的目标,就是要证明,对得起那份薪水。
再高一级的目标,就是要委婉证明,得加钱。
所以,这活,要干好,怎么都不简单。
特别是,又没有标准答案。
所以,有时候,精心编纂的总结报告,我们还没怎么开口,就被批的劈头盖脸,过完总结报告的机会都不一定有。
垂头丧气,毫无用武之地。
过后又总是懊恼,为啥当时没有这样回复,那样反应呢?
于是,在接下来的N年中,碰壁中曲折进步。
功力深一点,成绩少用定性描述,多用定量描述。
功力深一点,要将不足包装成无关痛痒的部分,甚至明贬实褒。
比如,因为工作节奏没掌握好加班太猛,生病住院了,以至于在某某重要场景应该承担的责任却因此缺席。
逻辑就是,会哭的孩子有奶吃。
如果再高明一点,就是想着,年终汇报的听众有哪些,分别会关注些什么。
总结的内容,要投其所好。
还要美观,如果能炫酷就更佳。
毕竟,PPT也是重要的生产力。
以上,差不多就是年终总结的普遍内核了。
只能如此么?
站在今天看过往,蓦然发觉,以前得年终总结,还可以提升的空间太大了。
总结过去,如果只停留在岗位上,是着相了,只是执行层面的梳理总结。
要跳出岗位看岗位,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。
如果能够结合组织在过去1年的发展目标/策略分解上,就本岗位的发展,总结得失,那就直接升华了。
关键是,过去1年,我们有没有真正的去理解组织的目标及策略呢?
即使没有,现在去理解&对照,依然可以大幅提升总结的高度及深度。
特别的,我们还可以展望未来的嘛。
可是,未来还没来呢!
所以,对于组织未来的目标及策略,我们知道不知道?
如果不知道,那就找主管;如果知道,不要自以为,要确认。
如果都不知道,怎么办?
总结/分析/推理,让主管做选择题,做判断题。
其次,年终总结,也是竞争与合作的重要舞台。
很多人忽视了这一点。
在组织内部,资源永远是不够的。
资源只会流向值得流向的人!但未必是最能干的人。
会哭的孩子有奶吃,这话没错。
但前提是,你得是亲生的。
自己对组织的未来有价值,远比自己过去有价值,来的重要。
当然,上一句将组织换成主管,会更加贴切。
所以,年终总结的竞争,不是孤芳自赏,本质是让自己的未来价值呈现出来。
不过,世事无常,例外一定有,比如,有些组织,年终总结需要不是追求进步,而是明哲保身。
如果是这样,那就要突出合作。
成绩的取得,毕竟离不开领导指明的方向,同级的帮扶,下级的支持不是?
自己的不足,给他人带来了困扰,争取在未来予能予以补偿。
这样的同事,又有谁不喜欢呢?
可别搞成了独角戏。
最后,年终总结,绝大部分人是重写不重讲,离开文档开不了口。
大忌。
功夫在诗外。
功夫要做足,要做到即使停电,也不妨碍自己有脉络有理有据的将自己的工作汇报到位。
决定自己进步空间的大小领导都在场,那么多同事,将领导们的注意力能从文档拉到自己身上,如果还能留下三两个印象。
这,就是未来的机会。
可惜,知易行难。
按二八原则测算下,从不知道到知道,过滤掉80%;能行动,再过滤掉80%;行动后还能持续总结提升的,再过滤掉80%。
过滤下来,能做到的,也就千分之八,跟学生时代考重点985的概率差不多了。
回头来想,如果初入职场时,有人能指出这条明路,该少走多少年弯路啊。
可惜,时光不再。
最后,提示下,文中最开始的功力一个小坑。
回头看,上面提到的功力深一点,那是小儿科,在过来人看来,本质就是小伎俩。
请忘记它们,真诚才是必杀技。
本文出自 跬步正酣,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。
本文永久链接: http://www.unccc.com/?p=12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