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为的聚才之道

作者: hovey 分类: 商业 发布时间: 2022-06-27 17:44 ė864 浏览数 6没有评论

前段时间,有个朋友过来喝茶聊天,分享了一些公司经营的价值观念。

颇有感触。

拿华为举例,有关人才的。

任老板企业家的格局自不必说,华为如此的NB,短短二三十年,做到业内No.1,全世界头号国家针对性的搞它,都没能搞死。

中国的高科技,拿得出手的,不管是5G,还是芯片,谈论起来,貌似都离不开华为二字。

因为爱国绑架,貌似出现了不少华为黑,但华为的NB事实是摆在那里的,谁都无法否认。

假设历史真的可以倒退30年重新开始,也未必有几人敢说能超过如今的华为。

怎么做到的?

人才嘛。

但公司的发展也不会一帆风顺。

要不是当年摩托罗拉换帅,华为差点也卖身了。

你看,即使有人才,企业的命运也未必是掌舵人能看得清把控得住的。

研究华为的文章,汗牛充栋,管中窥豹,真真假假,说也说不清。

先有结论,然后从不同的视角去各种解读一番。

现如今的巨无霸华为,对绝大部分企业,没有太大的学习参考性了:即使看得懂也学不来。

但是华为早期的发展历程,对于很多企业的经营,还是很有借鉴价值的。

朋友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视角。

试想下,企业经营,如何吸引人才,留住人才?

华为的答案:

除了给予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外,还给予大量的股权激励。

如何让股权激励有价值?靠大比例分红。

如何做到大比例分红?

做低公司估值,股权折价激励给员工,只要资金还在盘子里,人才还在盘子里,都属于内部分蛋糕。

如何做到资金不流出盘子?

在分红的同时,给予额外的股权激励,购买新的股权。

任何组织到一定阶段,都会遭遇人才队伍僵化的问题,需要靠吸引新的人才激活团队活力,怎么做?

股权激励,通过股权增发实现,而股权激励时,向新员工倾斜。

持续下去,老员工的股份实际是不停的被稀释,而新员工也能看到希望。

虽然对老股东并不公平,但只要蛋糕越来越大,即使分的比例变小,也是ok的。

这也就是任老板最终的股份不超过2%的原因所在。

看起来,完美的闭环。

抛开华为这个光环来看,上面的逻辑过程,像不像一个庞氏?

只要新入的资金能够覆盖支出,游戏就能玩得转。

华为NB的地方在于,整个过程,并不需要员工掏真金白银,而是通过业务收入利润来解决资金支出问题(主要是人力成本支出)。

所以,公司成长看得见,高额分红看得见,股权增值看得见,薪酬收入又不低,对于人才,夫复何求?

真是厉害!

这种机制下,吸引了全世界一大波优秀人才聚集在一起。最新的数据,19.5万人,多么的恐怖!

然后这个NB的公司又总结出各种方法论,比如,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做决策,饱和攻击,压强原则,不管是国内还是在国外,攻占了一波又一波市场,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。

能学不,学的来不?

上面的玩法,如果能成立,前提是要有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环境。

通信行业的发展,21世纪前后,正好是其黄金时代,一如现在的互联网。

到现在我还印象深刻,那时候全世界市值最高的公司,是思科,神一般的存在。

普罗大众,现在还有几个知道思科的?

抽象来看,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,一个能赚很多钱的企业,掌舵人将利润拿来投入发展,而且不停稀释自己的股权乃至失去控制权也在所不惜,这是什么精神?

所以,注定了,学华为的遍天下,真能学到手的,凤毛麟角。

华为的业务分3块,运营商、企业、终端/消费者,纵使其人才实力如此之强,也不是每一块都能爆发性增长。

企业业务就一直不温不火,投入产出比与另外两块相比,完全是两个世界。

据说,企业业务多少年来对华为整体的收入贡献不超过10%,也频繁发生各种业务调整及人事变动。

同样都是人才,在华为企业业务部门,其个人职业发展及成就,一般情况下也是远不及另外两条线的。

江书记早就说过, 一个人的命运,当然要靠自我奋斗,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。

于企业,也同样如此。

所以,你看,道理搞明白,就算有那种格局,能搞定人和,缺少地利及天时,一样玩不转。

再说了,真成了,也未必能有多享受,败了,那就真庞氏了。

好难。

 

hovey微信二维码

本文出自 跬步正酣,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。

本文永久链接: http://www.unccc.com/?p=1068

发表评论
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: <a href="" title=""> <abbr title=""> <acronym title=""> <b> <blockquote cite=""> <cite> <code> <del datetime=""> <em> <i> <q cite=""> <strike> <strong>

Ɣ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