堵车问题很难解决么?

作者: hovey 分类: VoIP, 技术 发布时间: 2017-08-12 14:10 ė3,322 浏览数 6没有评论

虎门大桥拥堵

前路堵车,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?

前面有车祸。

除此之外呢?

道路变窄,限速,车太多……

怎么解决?

小事故靠边处理。

拓宽道路。

建立交桥,减少红绿灯,提高通行速度。

限号限行。

甚至还有潮汐车道,可变车道,排阵式通行,借道左转,多乘员车道……

能想的办法,估计都尝试遍了。

可还有一种拥堵,叫虎门大桥式拥堵,不舍昼夜,365天,几乎天天拥堵。

车多是不争的现实;车祸这事,有很大的随机性,似乎又不可避免;拓宽道路几无可能;虎门二桥,深中通道,已经喊了很多年了,要建成,还要很多年,远水解不了近渴。

那看来只有一个途径了,提高通行能力。

实际走过的就知道,虎门大桥的通行能力到底如何呢?

不说节假日,就是工作日期间,虎门大桥也快不起来。

先说跑不起来。

桥上限速80,估计自有道理,一定有科学依据。

下桥往西方向,目测有3公里依然限速80,这就有些难以理解了。

下桥往东方向,貌似修改限速110已经几年了,但限速标志不明显,广大的司机不知情,因为没看到几个开到80以上的。

更关键的是,交通只要稍稍繁忙,无堵车,限速80,往往也只能跑到30-40.

每条车道,总是有货车跑起来很吃力的样子。

国人对行车的安全观,我们嘱咐别人开车总是“开车慢一点哈”;高速上,前面无车,前车刹车灯总是莫名的亮起;限速120的车道上,只跑个80的前车,哪个司机没经历过?

所以,虎门大桥上的3条车道,出现这种车手几乎是毫无疑问的,车速要是能起来,那才是意外。

再说不敢跑。

只要是老司机,都知道虎门大桥一段的摄像头不是开玩笑的,限速80,据说有人不小心跑到85就中招。

贴着限速的上限走,太心累不是?广大司机的正常反应,估计就是求慢不求快。

别的司机我不清楚,高速上关注车速,反正自己在虎门大桥段最用心。

因为堵,过虎门大桥段,多少司机心中会憋着一口气,容不得插队。

摄像头下铤而走险的都屡见不鲜,走应急车道的,垮实线变道的,插个队,简直不值一提。

所以,憋着气的司机,跟穿梭如花的司机,一不留神,小擦碰的概率必大增。

只要节假日过虎门大桥,拥堵自不必说,而且,十次有八次,都能看到有擦碰小事故。

啰嗦半天,小结下,个人认为,在现实的条件下,解决虎门大桥拥堵最有效的办法,是想尽一切办法提高通行效率。

比如,能不能适当提高限速,或分车型提高限速。

比如,去除限速越早越好。

比如,解除限速标志越醒目越好,越多越好。

比如,车道按车型强制分流,辅助违规惩罚手段。

比如,取消桥下的服务区。

比如,将南沙出口与主道通行的隔离做到更加有效。

比如,将货车超限检查站搬离它处。

决策如果能如此简单,估计早就做了。

可惜,就像深中通道,珠港澳大桥,都是利益各方的博弈,最终的结果并不一定是效率最高的解决方案。

好在,计算机的世界不存在利益的博弈,找到问题关键的因素,解决掉它,也许就能很快上台阶了。

我们做呼叫中心产品,比较关心呼叫中心相关的案例。

客服型呼叫中心,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,也许是最重要的指标,就是客户满意度。

但这个指标,很难量化,在绩效上无法量化评估,但影响这个指标,有一个很重要的并且可以量化的指标,那就是客户平均等待时间。

相信很多人有很深刻的直观体验,打过电话银行电话或者客服热线等待人工接听的过程,让人痛苦不堪。

这不,《战狼2》这么火,说是祖国是人民的强大后台;马上就有人跳出来,说是在海外国航为难国人,不得以改签机票,结果通过电话打了几天都没搞定。

别的不说,就这个电话人工客服的场景,我相信不会有人质疑其中的真假吧?

看过一本书,关于呼叫中心的,《59秒管理》,一直对书中描述的一个场景,印象深刻。

客户等待时间,跟坐席数量并不是线性相关。闲暇时段,增加一个坐席或减少一个坐席,基本无影响;但在业务繁忙时段,一个坐席上个厕所,都会导致这个指标急剧下降。

也就是说,在业务繁忙时段,一个几百人的客服型呼叫中心,减少几个坐席将极大劣化服务质量,同样的,增加几个坐席将极大提高服务质量。

你看,几个人,影响几百个人的工作绩效,很神奇不是?

这个场景,跟上下班高峰期,两辆并行的蜗牛车,就可以将6车道上成千上万的汽车交通拖至崩溃,是不是无比相像?

产品的构架,就像高速公路的路网设计,现实中多条高速汇聚在虎门大桥的这种设计,就天然决定了它承载能力上限。

路网既定的情况下,制定合适的规则,尽量提高它的通行效率,这就对应这产品的开发设计。

路上的司机水平,有高有低,往往一些低水平的司机导致了道路瘫痪,这个跟产品开发团队中一些猪队友的水平决定了产品质量,算是同出一辙。

路上跑的是货车多,还是小车多,对应着产品的业务功能的不同应用场景,针对不同场景,做不同的设计。

实际运行时,根据实际情况,找到问题频发的关键点,想办法克服提高,对应着产品BUG的爆发,以及后面的运维完善。

发现产品不能满足要求,就跟发现虎门大桥简直变成了交通路网的肿瘤一样,那怎么办?

道路扩建/功能分散 ←→ 架构内优化

旁边建新桥 ←→ 产品堆叠

路网重新规划 ←→ 产品重构

产品中有些问题,就算团队再怎么有意愿,再怎么优化,在路网已经决定的情况下,也是永远无法解决的。

你看,产品开发&运营,跟生活中的场景,是不是一模一样?!

hovey微信二维码

本文出自 跬步正酣,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。

本文永久链接: http://www.unccc.com/?p=746

发表评论
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: <a href="" title=""> <abbr title=""> <acronym title=""> <b> <blockquote cite=""> <cite> <code> <del datetime=""> <em> <i> <q cite=""> <strike> <strong>

Ɣ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