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不走应急车道都不算是个问题
排队时最大的欣慰,不是前面的人越来越少,而是后面的人越来越多.
不知哪位高人如此精辟的总结,每每遇到排队,不免想起这句话来。
昨天经历了一次非常痛苦的排队,从北海回深圳,虎门大桥段20公里走了4个小时。
实际上,比这更厉害的堵车也经历过,但这次经历最累,因为它不堵死,隔几秒挪个几十米,完全停不下来。
甚感遗憾的是我没有欣慰的感觉,因为,我既不知道前面是不是越来越少,也不知道后面的是不是越来越多。
倒是应急车道唰唰的车流,时不时会来诱惑下。
真的超级堵的时候,你前面的车,后面的车,都又拐进了应急车道,你走,还是不走?
还是个难题。
交通法规,对占用应急车道,出了严令,扣6分,还有罚款,但仍然挡不住应急车道里的滚滚车流。
何故?
法不可谓不严,那就只有一个原因了,执法不严了,车主的“侥幸心理”占了上风。
之所以将“侥幸心理”打上引号,是以为貌似新闻报道中被抓住的车主都是这样这样说的,但实际上,哪里存在侥幸之说。
执法是有成本的。
全国高速路网这么大,如何监控每一处的应急车道?光靠几个固定的摄像头,想要震慑广大车主,太天真了,特别是现在的摄像头拍照还要闪光。所以,这个法,现有条件下先天不足,没法严格执行。
一提起应急车道的现状,老老实实排队的车主,大部分都是咬牙切齿的,我在想,按理,交通部门应该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力量啊。
查了一下,貌似还真有个别地方是这么干的,但都是雷声都不大,能指望有多大雨?然并卵,还不如某些地方出动无人机执法。
扪心自问一下,我会不会监督?
想了一下,不会。
太麻烦了,也太难成功了。
何时何地何车何事,光靠一张照片,只能确定何车何事,何时何地无法举证;就算举报,还有一个向何人举报的问题;即使举报成功,交警部门如何处理多人举报不能重复处罚的问题?
太多细节了,费了牛鼻子劲,成功率极低,还没好处,大家都这么忙…
换个思路,那有没有办法呢?
解决何地的问题,容易,但也许成本不小:在应急车道上标记编号,类似于路灯编号;
解决何时的问题,也有办法,例如多个司机同时举报同一辆车,时间问题就解决了;
解决上面2个问题,也就解决了重复处罚的问题。
核心点,实际上就变成了一个,如何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举报。
分享利益呗,一旦举报成功,参与举报的人共享罚款收益,或者给予部分交通违法行为豁免权。
有利益的驱动,以后的行车记录仪估计就会再智能化一些,比如自动记录及分析这类违法行为并自动上传?
不麻烦,只要有心,就能有收益,全自动完成,听上去是不是很美?以后会新增一种出行模式,假期出行,哪里堵走哪里。
不过,真这样实施,估计应急车道上的车流就不见了。
没有收益,为什么还要投入?
是不是认识有误区?有关部门制定政策,怎么只会考虑利益呢?交通法规本身就要震慑为主,让大家遵纪守法;这样的话,新建高速公路,所有的应急车道新增位置标识,发动群众行驶监督权&奖励,感觉靠谱。另外,现有高速公路都有定期养护,标线都要定期都要刷新维护,新增一个位置标记,理论上可行,成本应该尚可承受。
总结,现阶段下,走不走应急车道,本质是个道德问题,不是一个法制问题。
这次旅途,我还发现,一路上,80%以上的摄像头都是关闭的。五一期间车流高峰期都关闭,忍不住又多想了下,难道是摄像头抓拍违章的收入抵不上电费?
我相信,分享的越多,收获的也越多。本文不设版权,欢迎转发转载(微信/QQ:40993704)。
本文出自 跬步正酣,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。
本文永久链接: http://www.unccc.com/?p=47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