迷惑的群体现象有感
发现一个很特别的现象,媒体总是将人群进行分类。
比如,消费价值:少女>儿童>少妇>老人>狗>男人。
比如,搞男女对立的,女权,咪蒙之流。
话说,不得不服,咪蒙文章的煽动力之强,超乎想象!
很多反智、无脑、幼稚的言论,就是有共鸣。
不仅有理论,而且有方法,告知少女少妇们如何驾驭爱情驾驭婚姻。
结果,她把自己搞离婚了。
刚还特意去搜索了下,居然是那种她自己去挽救都没能挽救回来的那种。
两性对立,虽政治不正确,但是流量密码。
现在炒的热火朝天,2021年中国人口只增长48万,人口接近拐点了。
新生儿5年跌一半,年轻人不婚不生了。各种分析铺天盖地。
有观点,生育不能指望90后,80后要发挥余热,3胎搞起。
也许,80后,普遍性的,上辈子造了孽,时代给予的考验一个接一个。
但就事论事,还能生的,也真就80后能存留点多子多福的观念。
毕竟,计划生育,是从82年才定为基本国策并写入宪法的。
人口多是负担,从80后开始,教育了一代代人,观念根深蒂固,要改变,也不是一朝一夕。
不仅仅是人口结构,各种统计报告,都是怎么分类的?
现在都是90后、95后、00后甚至10后的天下,提80后的越来也少,更别提50、60、70后啦。
前几年创投火热的时候,据说不少VC非90后不投。
这可是用钱投票的,不是口头上说说玩的。
一定有它深刻的原理。
有人总结的真好,因为时代的烙印。
能轻易去除的东西,肯定不能叫烙印。
所以,一代人相比一代人,必有所不同。
比如,80前后,都经历过免费的互联网时代。
而现在,在互联网上,能免费的东西越来越少了。
看视频,要钱;玩游戏,要钱;看书,要钱;查资料,要钱;下载,要钱;存储,还是要钱。
所以,原来不要钱的东西,又多又快又好,现在居然要钱?
要掏80后的口袋,特别是理工科技术男,简直是难他妈给难开门。
NB轰轰的平台,真的能逼的这一代捏鼻子付钱时,大概率伴随着滔天骂声。
免费的午餐,总有结束的时候;即使还有免费,也必然有套路在那里蹲候。
曲终人散总有时。
所以,互联网的核心用户,已经是95后00后的主场了。
80前,会觉得,洋品牌很香;90/00后,国货亦自强。
80后,互联网,收费是智商税;95/00后,付费才更爽。
生存之外的消费,我们以为是理性决策,然而都是为情绪买单。
商家门清。
消费者是上帝。
死命讨好你看不惯的另一群上帝,骂你几句,你这上帝很不爽。
有什么关系?!知道你压根不会买单。
恨恨然时,正好有另一家讨好你,给个甜枣,欣欣然买单,还对前面那家啐了口浓痰。
啊,呸——!
结果,两家后面是一家。
市场够大,情绪够多,镰刀割起来,简单,粗暴,有效。
同样一波人,既可以愤青崩溃暗无天日,也可以热血爱国大国崛起,只需分开运作。
同样一批货,一个死贵,一个超便宜,买单总有人。
同一个市场,一个死多头,一个死空头,总有一个对的亮瞎眼,用对的宣传引流,及时变现/收割。
矛和盾,居然也可以融合。
本文出自 跬步正酣,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。
本文永久链接: http://www.unccc.com/?p=10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