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条干货,告诉你估计也学不走
这两个月超级忙,虽有不小收获,但也停下没写啥东西。
懈怠一旦开始,就有点停不住的意思。
意识到这一点,赶紧记录一二。
自从选择文科后,小朋友的光彩,终于又回来了。
就是那种言语间神采飞扬自信满满的感觉。
更关键的是,青春期叛逆的迹象基本消失了。
比如周五晚上,两个人居然能平静的交流超过3小时。
算下来,从初2对抗起,到今天高2,算是告一段落了。
孩子长大了。
老父亲也成长了。
关注我文章的朋友,这段历程我前后都有做过一些分享,应该有所感受。
收获了些什么呢?
很多人会说,叛逆的青春期有解,而且钥匙在父母。
我真实的感受是,做父母的,包括那些专家,别太高看自己了。
因为,叛逆期终归会过,你以为是你解开的,多半是自欺欺人。
无非是双方在博弈中相互妥协,相互成长。
即使不成长,甚至倒退,最终也会有一个结果。
多少家长,痛苦中焦虑/煎熬,听讲座,读书学习,经验交流。
花钱花时间,也没见效果。
殊不知,那些既是教育,更是生意。
样本多了,总有成功的,更有失败的。
只见谈成功的,基本看不到谈失败的,更别提列数据讲科学的了。
即使整体有效,对每个家庭是否有效,那便是玄学了,运气而已。
沟通与教育,从来都不是单向的,总是从一侧去找解决方案,从逻辑上而言,这属于根子上就有问题。
大力出奇迹,解决总是有捷径,符合人类的美好愿望。
既要又要还要,往往只有一类人才能提供解决方案。
小朋友还小时,在很多私人场合,我都是乐于分享教育的一些理念经验。
经过青春期的毒打后,这种分享就基本很少了。
因为事实证明,我原来的理念/经验,存在很多靠不住的地方。
我也在内心中审视自己,作为父亲,我的教育目标达成了么?
并没有,最起码最开始的目标肯定没有。
我只是妥协,接受,并适应新的形势,不停的修正目标。
原计划,小时候做教练,大了做陪练,助力孩子的成长。
实际上,大了后,父母在孩子的眼中,可能只是“保姆”。
甚至你想当“保姆”都不可得,ATM+司机,才是真实的角色定位。
反思这段历程,真的学到蛮多。
育人,而且是育子,不可谓不尽心尽力。
说呕心沥血,也许夸张了点,但如果真需要,全天下一大半父母估计都可以做到。
但我们的付出和要求,孩子一定要/能全盘接受么?
即使我们有着最美好的愿望和期望,付出我们的所有,倾尽全力。
可那是另一条完整的生命啊。
生命的成长,是完全独立的一件事情,任何人都不可替代,这是事实。
就像一颗种子。
首先这得是一颗能发芽的种子。
还要在合适的时机播下去,早了不行,晚了也不行。
还需要有合适的环境,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养分/阳光,以及对病虫害的及时防治。
这颗种子也许才能成材。
子女的成长,一条鲜活的生命,哪是我们能掌控一切的呢?
他们能成长为什么样子,核心是他们生命的本色素质。
作为父母,我们只是子女成长环境的一部分,我们通过控制/改变/影响另一条生命的成长环境,影响他们的生命历程。
而且,随者孩子们的成长,父母家庭环境在子女总的成长环境中,占比是越来越小的。
所以,孩子能否成才,成多大的才,先天的,后天的,要有认识。
发展的方向对了,也不要沾沾自喜,也许只是巧合而已。
发展的方向没那么对,也不要懊恼,尽人事,听天命。
毕竟,一条独立生命的成长,从来不会依附另一条生命: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,更不能妄自托大。
在我们提供的后天环境占比还比较大的时候,是我们要用心发力的。
在我们提供的后天环境占比越来越小的时候,做好陪伴/支援/顾问的角色,尽力托举,善莫大焉。
以此发散开去,培育他人,也莫不如此。
人力资源,总讲选育用留。
包括我以前,一直有执念,总认为自己带人有一套。
有干货有态度有师傅有平台,没有人是不可成才的。
成功的样本肯定有,失败的样本也必然有。
以前实在是太肤浅了。
再科学的方法,也不能否认成才是概率事件,无非概率高低。
对照着我最近的感悟,我终于能与自己和解了。
该到放下的时候了。
要尊重事实,要尊重成才的逻辑。
种子是改变不了的,即使是子女都毫无办法何论其他,所以以后必须要在挑选上下功夫了。
种子选好了,要成才,核心不是靠师傅/领导带的好,而要提供种子成才的历练环境,下功夫的方向要落在环境的创造/改进上。
假传万卷书,真传一句话。
超贵的经验教训,痛彻心扉,免费分享,拿走不谢。
本文出自 跬步正酣,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。
本文永久链接: http://www.unccc.com/?p=119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