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Intel外,还有哪些CPU芯片(下)?凭什么ARM能逆袭成功

作者: hovey 分类: 商业 发布时间: 2016-07-30 17:00 ė3,884 浏览数 6没有评论

上周写了上篇《除Intel外,还有哪些CPU芯片(上)?:VoIP十多年,我的经历》,本周继续下篇。

ARM是谁?看看百度百科的介绍:

1978年12月5日,物理学家赫尔曼·豪泽(Hermann Hauser)和工程师Chris Curry,在英国剑桥创办了CPU公司(Cambridge Processing Unit),主要业务是为当地市场供应电子设备。1979年,CPU公司改名为Acorn计算机公司。
起初,Acorn公司打算使用摩托罗拉公司的16位芯片,但是发现这种芯片太慢也太贵。”一台售价500英镑的机器,不可能使用价格100英镑的CPU!”他们转而向Intel公司索要80286芯片的设计资料,但是遭到拒绝,于是被迫自行研发。
1985年,Roger Wilson和Steve Furber设计了他们自己的第一代32位、6M Hz的处理器,
Roger Wilson和Steve Furber
Roger Wilson和Steve Furber
用它做出了一台RISC指令集的计算机,简称ARM(Acorn RISC Machine)。这就是ARM这个名字的由来。
RISC的全称是”精简指令集计算机”(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),它支持的指令比较简单,所以功耗小、价格便宜,特别适合移动设备。早期使用ARM芯片的典型设备,就是苹果公司的牛顿PDA。
20世纪80年代后期,ARM很快开发成Acorn的台式机产品,形成英国的计算机教育基础。
1990年11月27日,Acorn公司正式改组为ARM计算机公司。苹果公司出资150万英镑,芯片厂商VLSI出资25万英镑,Acorn本身则以150万英镑的知识产权和12名工程师入股。公司的办公地点非常简陋,就是一个谷仓。
20世纪90年代,ARM 32位嵌入式RISC(Reduced lnstruction Set Computer)处理器扩展到世界范围,占据了低功耗、低成本和高性能的嵌入式系统应用领域的领先地位。ARM公司既不生产芯片也不销售芯片,它只出售芯片技术授权。

一个英国公司,想想芯片制造业上下游的布局,我们都会很奇怪,这家公司如何能够脱颖而出?

既然说ARM成功,那必然是有一个对照了,显然,最适合的对照是MIPS。

看看前ARM的中国区经理是怎么说的:

设计ARM的原始想法完全来自于上述MIPS研究小组后来发表的论文,两位优秀并敏感的英国工程师Sophie Wilson和Steve Furber看到论文后专门跑到美国去参观实习了一把,回去后说服当时他们的公司老板开始设计ARM1,这个ARM1从1983年10月份项目启动,1年半后流片成功。
……
MIPS在很长时间里都摆脱不了学院派的做法,特别是当公司取得了一定的商业地位以后更加变得固步自封,缺少了商业上的远见和野心。ARM则完美地演绎了一出技术商业化的故事,从这里开始相信有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段历史了(我自己就喋喋不休地讲了很多年,^_^),12位工程师从启动了ARM1的那家公司出来创业,并专门搬来了一位商业天才Robin Saxby,在英国这个上无产业链、下无消费市场的半导体偏远地区里,专心致志搞起了IP授权的业务模式,羽翼渐丰。每当大家谈起ARM和MIPS,第一反应总是“MIPS相对大、强、功耗大”而“ARM相对小、弱、功耗低”,这不就是活生生学院派和商业派的特征吗?

很多对比分析者认为,ARM能够超过MIPS,核心点是授权模式不同:

ARM的指令集授权收费高,专利授权收费低,导致市场发展时,各类厂家都能使用统一的指令集,芯片通用性好,导致生态圈越来越庞大。

MIPS的专利授权费高,指令集授权收费低,允许各厂家执行设计添加指令,导致芯片通用性差,生态圈相对封闭。

说的好有道理!基于此,不难得出结论,ARM的老板眼光真是独到,这么有远见!

找了不少文章,分析后,我的理解是,其走到今天,是不得不为之,天道选择之。正所谓时也,势也,命也。

在上无产业链,下午消费市场的环境里,选择做芯片行业,除了做设计,对外授权还能怎么做?

桌面级,有Intel顶着,嵌入式,有PowerPC,MIPS顶着,除了价格,只能找些差异化的方向,那就牺牲点性能,在功耗,体积方面努力。

这样熬着,也没有看到春天,虽然一度有苹果这样NB的公司成为他的二股东。

直到傍上了大腿,诺基亚,而且跟随者进入了手机这个巨量增长的风口市场。

看看网上知乎某位大神的评论:

早期ARM的优势就是面积小,其第二大股东是苹果,第一个客户是苹果的PDA牛顿。牛顿失败后,被苹果无情抛弃的ARM苦苦挣扎了很多年,被TI、LSI等公司小规模采用完全是因为比MIPS便宜。

90年代手机开始兴起,为了击败空前强大的摩托罗拉,诺基亚和TI合作,希望开发出首款适用2G网络的通讯芯片。TI先后介绍了自家的MCU核心、标准的MIPS核心、以及标准的ARM核心。诺基亚的思路是选择一款不被大佬掌控的CPU,这样便于在未来的改进上施加影响,显然只有苦逼的ARM符合要求。于是傍着诺基亚的巨型航母,ARM就赶上了移动市场的大潮。之后ARM不断在低功耗、Java加速、单指令多数据、代码压缩等方面发力,彻底满足了诺基亚的需求,也拉开了和MIPS的距离。

这世上,哪有那么多鸡汤。很多时候你成功,只是你坚持在努力,而机遇正好碰上你而已。

ARM现在越来越强大,貌似最近有新闻,中国一家公司基于ARM构架芯片,成功进入服务器领域;祝愿它不仅仅是一个噱头。

特别的,研究这几个芯片公司的发展,顺带看了一篇好文章,《30年前竟是一家?Intel/AMD CPU的那些事》,有料,详实的记录了AMD与Inter的合作竞争史,很有看头,特别是AMD一度领先Inter那段,才发现,打败一个强大公司,也许不需要自己多强大,多祈祷对手犯错也许是一条更靠谱的途径。

一个商业公司,能够选择垄断的领域,谁会选择开放?

ARM如此NB,现在如日中天,但在公司的市值上,跟Intel依然不是一个量级的。

这个,也许是最好的回答。

 

我相信,分享的越多,收获的也越多。本文不设版权,欢迎转发转载(微信/QQ:40993704)。

hovey微信二维码

本文出自 跬步正酣,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。

本文永久链接: http://www.unccc.com/?p=506

发表评论
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: <a href="" title=""> <abbr title=""> <acronym title=""> <b> <blockquote cite=""> <cite> <code> <del datetime=""> <em> <i> <q cite=""> <strike> <strong>

Ɣ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