语音业务,接下去怎么做?

作者: hovey 分类: VoIP, 商业 发布时间: 2024-05-29 13:47 ė1,005 浏览数 6没有评论

2024开年以来,业务普遍不好做。

不管统计数据如何,媒体上怎么说,各行各业都竞相向社会输送人才。

倒是PDD的业绩持续创新高。

人民群众的荷包压力可能真的越来越大,低价就是香。

有朋友说,有个直观感受,以前两三个人下个馆子五六百,还要排队。

现如今,各种打折加上券,差不多的标准却只要一百多,有些不好意思,觉得占了人家餐馆老板便宜。

就这,即使饭点时间,也都坐不满。

都是做生意的,场租/人工/原料,有没有/能有多少利润,大概有数的。

只感叹,为啥还要坚持呢?

真是应了网上那些段子,原来90后整顿职场现在是鼓励老板坚持下去别放弃。

各种需求的降低,传递到语音通信行业,已经算是延后很多级了。

毕竟语音通信是刚需,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组织,其支出占比较低。

需求的降低,最直接的后果,就是越来越卷。

卷来卷去,降本增效必然提上日程。

据说,多地运营商已经开始降薪了。

所以,丢掉幻想,做好准备:春天不会那么快到来。

今年以来,出去跑了一圈,感受挺深。

既有客户,行业上下游,还有友商。

都是民营企业,真是各有各的活法。

不乏做的极其优秀的,人效能做到千万级别。

与朋友们聊天扯淡,能赚到钱的民企,到底赚的是什么钱?

不包括那种羊毛出在猪身上,狗来买单;也不包括那种面向VC类的,就正经做生意拿利润的。

一类是有极其牛B的技术,别人就是做不出来,逆向破解难度大或不划算。

一类是持牌的,牌照具有一定的稀缺性,具备相对的垄断优势。

一类是具备信息优势或先发优势,无论是主动的(例如电商出海),还是被动的(例如前几年的口罩相关),都算,赚取的是红利期的超额利润。

一类是冒着较大的风险,别人不敢干或不敢大干的,不仅敢干还敢上杠杆干的。

最后一类,就是业务低风险,赚的辛苦钱:市场环境一般都是竞争充分,只能拼竞争效率,要么空间上拼规模,要么时间上拼积累。

还有其他类么?

貌似涵盖全了,要补充的话,也大概是企业在不同阶段可能多种类型并且会不停变化。

说回语音行业的民企。

在我个人20年的从业经历中,观察到,离开的人极少,进入的人倒是一直在持续。

从业有些年头的朋友们,回顾下,是不是也是这种感受?

这也意味着,这个行业的竞争,必定会越来越激烈,利润空间总体也会越来越小,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。

不管我们如何抱怨环境不好业务难做,相对其它行业,我们都不能否认这个行业依然处于红利期。

红利期结束的标志,大概是进入的人与离开的人差不多能平衡的那时候吧。

所以,业内的筒子们,要收拾好低落的心态,与其放在抱怨上,不如珍惜这越来越短的行业红利期。

不管行业会怎么变化,结构性的机会,超额利润的市场,总是会存在。

变化才是永恒的不变。

变化也蕴涵着机会:信息的红利期。

但人总是习惯停留在舒适区,是惯性,也是大自然的道理,很难对抗。

一个人走出舒适区很难,一个组织包含很多人,要一起走出舒适区,是难上加难。

我们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故事,也可以说明这一点。

我们做呼叫中心软件,一直都没有碰线路资源相关业务,业务边界一直非常清晰。

但当我们判断AxB API线路资源是行业非常重要的趋势时,第一时间就在产品上做了投入,并于2020年向客户群体召开了产品功能发布会。

这也是我们10年唯一的一次发布会。

遗憾的是,听进去并行动的,寥寥无几。

经常感慨,很多行业机会,是被行业新人吃到的。

既能解释为初生牛犊不怕虎,也能解释为长江后浪推前浪。

感知变化,接受变化,拥抱变化。

如果短期内不考虑离开行业,不持小富则安的想法,那么,上面就是我们行业中人要秉持的心态并持续行动。

另一个是专注。

一厘米宽,做到一公里深。

IP语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VOS了,能取得今天的市场地位,就是接近20年只在一个细分领域里持续保持专注级的投入,面临再大的诱惑都没有分过心,这种战略定力,非常人之能及。

我们的客群里,也有一个类似的例子,通过AI拓客,与最终用户的结算模式以CPA为主。

话说我们的AI机器人,识别引擎从去年到今年有一个升级,识别效果提升明显。

升级后大部分客户都感受到明显提升,但这个小伙伴反馈转化提升并不明显。

我很奇怪为啥会这样?

见面交流后,才知道这个小伙伴当年花了几个月将产品细节摸透,并认真钻研用户业务,雕琢话术,对ASR的识别能力的要求已经大幅降低。

所以,这个小伙伴极其自信,即使面对互联网大厂,在市场竞争时也毫不畏惧。

持续在一个细分领域内保持专注,做到顶尖,剩下的就是交给时间了。

因为这些年来一直存在行业红利,语音行业里有很多老板,有了盈利后尝试过转行。

还有更多的老板,虽然没有转行,但对转行话题非常感兴趣,特别是当下,非常关注那些转行的老板是否取得了新的成功。

答案是,转行取得明显成功的,寥寥无几。

因为转行的亏损,没有几个人会大肆声张,基本都是打落牙齿和血吞,所以,转行的风险,大家了解的并不多。

对应的大背景,是过去20年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。

所以,现在及未来一段时期,想转行的,一定要仔细掂量掂量。

不过,保持专注,与拥抱变化,是不是明显存在冲突?

非也。

在主营赛道内保持专注,积极主动拥抱赛道内的变化。

居安思维,在主航道的红利期结束前,分出部分资源对赛道外的新领域保持一定的关注及投入,也不失为理智的选择:取得进展可加大投入,陷入亏损时控制不影响主航道即可。

最后一点,是专业的力量。

越来越明显的感受到,做的出色的,无论大小,专业程度越来越高,而且团队越发有年轻化的趋势。

而相对的,早些年语音资源买卖,模式简单粗暴,也不再那么有效了。

显然,这也是行业越来越卷的结果,毕竟竞争必然会比拼组织的经营效率。

行业资源是基础,敬畏市场、尊重人才、重视技术、把握风控、专业分工、各司其职,是这类企业的普遍画像。

而且,通过与这类企业主交流时,有时会感慨:比我们有视野格局,比我们有资源,比我们有人脉,比我们聪明灵活,居然比我们还努力!

他们都很清楚自己的目标及自身的优势,达成目标还需要哪些要素,在哪里能以什么样的成本获取这些要素。

敢想他人不敢想,以终为始,分工协作,建立的团队不在大小,却往往取得令人咂舌的人效。

做人做事极其专业!

而且,让人惊讶的是,他们往往又很年轻。

你去了解他们的过往,往往会发现一般都经历过丰富的职业经历,最终造就了他们与年龄不相称的综合优势。

如果在市场上与这类团队竞争,是不是很绝望?

好在,从来没有绝对优势,矛盾永远是相对的。

专业能成事,既是优势,也是桎梏。

市场的诱惑层出不穷,往往把守不住的,就是能力强的。

所以,对于这类专业优秀的伙伴,在做好自己的同时,大抵只需要抵制住诱惑就好。

其他的伙伴,要想取得竞争优势,基本只剩4条:

① 自立自强,或者与专业的团队合作,将自己变得同样专业甚至更专业;难度如果太大,可以将领域细分再细分,聚焦再聚焦,投入资源/时间,在小领域内做到专业的极致;

② 打不过,换个地方;

③ 打不过,就加入,合作起来;

④ 熬着,等待市场那些优秀的家伙们,犯错。

综上,小结:丢掉幻想,拥抱变化,谨慎转行,保持专注,做到专业。

 

这是今年5个月来的一点思考总结,希望对行业内的朋友们有所启发。

hovey微信二维码

本文出自 跬步正酣,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。

本文永久链接: http://www.unccc.com/?p=1186

发表评论
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: <a href="" title=""> <abbr title=""> <acronym title=""> <b> <blockquote cite=""> <cite> <code> <del datetime=""> <em> <i> <q cite=""> <strike> <strong>

Ɣ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