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靠谱的人也将事情办砸……
最近颇有些感触。
一群靠谱的人,将事情办砸是啥体验?
靠谱是我们的团队价值观之一。
凡事有交代,件件有着落,事事有回音。
但是一群人参与的事情,却一样会玩脱。
大家都很努力,也尽力尽职,但是纰漏却是如此明显,以致显得荒谬。
抑或是运气问题?
怎么办?
大法1,严厉责骂。
大法2,加大奖惩。
大法3,列明问题,制定SOP,遵照执行。
大法4,换人。
你说,该选哪一种呢?
或者多管齐下?
我们内部复盘反思的时候,主管直言,是自己的责任,从源头上没有把控好。
如果只是这样,那就好办了。
问题是,多人参与,所有人都没有能力发现问题,概率极低,为什么没能发现?
如果大小事必须依赖主管的责任心,这个团队何来成长?
团队的纠错能力有bug。
今年有次与友人聊天时,对一类企业的描述,感觉经典不已。
尽职免责。
大家都按自己的职责规范去做,不求有功,但求无过。
毕竟这是道基础数学题:做的越多,错的必然越多。
据说很多大型组织表现得很明显。
条条框框,明的暗的,贼多。
而且,随着时间的发展,内部外部情况的变化,规则越来越多,越来越细。
要推动一件事情,无比困难,无比艰辛。
大型组织出现这种情况,容易理解。
靠谱的小团队,出现将事情办砸的情况,会不会也是尽职免责呢?
实际上,我很早就发现,简单的事情,绝大部分人很难一次性办好。
即使是能力很强的主管,也往往如此。
跟责任心无关。
回想起早年看过的一个小故事。
结果现在被包装成“胜任力”的故事,且拿过来看看。
到公司工作快三年了,比小李后来的同事陆续得到了升职的机会,小李却原地不动,心里颇不是滋味。终于有一天,冒着被解聘的危险,他找到老板理论。
“老板,我有过迟到、早退或乱章违纪的现象吗?”小李问。
老板干脆地回答“没有”。
“那是公司对我有偏见吗?”
老板先是一怔,继而说“当然没有。”
“为什么比我资历浅的人都可以得到重用,而我却一直在微不足道的岗位上?”
老板一时语塞,然后笑笑说:“你的事咱们等会再说,我手头上有个急事,要不你先帮我处理一下?”
“一家客户准备到公司考察产品状况,联系下他们,问问何时过来。”
“这真是个重要的任务。”临出门前,小李不忘调侃一句。
一刻钟后,他回到老板办公室。
“联系到了吗?”老板问。
“联系到了,他们说可能下周过来。”
“具体是下周几?”老板问。
“这个我没细问。”
“他们一行多少人。”
“啊!您没问我这个啊!”
“那他们是坐火车还是飞机?”
“这个您也没叫我问呀!”
老板不再说什么了,他打电话叫小朱过来。
小朱比小李晚到公司一年,现在已是一个部门的负责人了,他接到了与我刚才相同的任务。
一会儿工功夫,小朱回来了。
“哦,是这样的。”小朱答道,“他们是乘下周五下午3点的飞机,大约晚上6点钟到,他们一行5人,由采购部王经理带队。我跟他们说了,我公司会派人到机场迎接。另外,他们计划考察两天时间,具体行程到了以后双方再商榷。为了方便工作,我建议把他们安置在附近的国际酒店,如果您同意,房间明天我就提前预订。还有,下周天气预报有雨,我会随时和他们保持联系,一旦情况有变,我将随时向您汇报。”
然后?就没有然后了,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胜任力的故事。
胜任力,这种虚头八脑无法衡量的东西,听听就好。
核心是,我们从中洞察到两者的本质区别是什么,如何指导我们改进和提升。
没有人天生就更优秀。
即使有,我们也要找出路径去实践它。
上面的小故事,本质就是:换位思考,洞察对方的需求。
我们的输出,对他人就是输入。
如果我们的输出,正好是别人所需要的。
我想,即使是多人的衔接,也只会丝滑流畅。
我们过多的关注自身职责的完成,而忽视了别人的真正需求(不仅仅是表明上的要求)。
杠精必然会说,没有他人的岗位经验,换位思考,不是空谈么?
洞察,换位思考,本身是思路/行为模式的转变;有了这个,经验的积累是自然而然的。
想一想,团队中如果人人都有这种思维,太可怕了!
真有,那真是核弹级的竞争力。
本文出自 跬步正酣,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。
本文永久链接: http://www.unccc.com/?p=1122